佰联学校
新闻详情

国家电网特等劳模

发表时间:2023-02-13 15:36

3.jpg


国家电网特等劳模,袁晓冬扎根于基层一线,是同事们遇到难题首先想到请教的达人,面对技术问题,他一次次出手解决,面对专业难关,他一点点钻研攻克。

袁晓冬认为,越难的事,越需要有人去钻研,自2005年投身电力事业,他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 余项,持有专利60 件;30余篇学术论文被EI或SCI收录,参与出版专著4项。

电能质量影响着居民客户的用电体验,更关系到无数工厂企业的安全生产,1979年12月出生于江苏无锡的袁晓冬,现任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技术副总监,国家电网公司特等劳模,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袁晓冬担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储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电压电流等级和频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源学会电能质量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袁晓冬是全国输配电技术协作网新能源发电及并网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国网公司运行专业领军人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城市供电专委会电能质量和电磁兼容学组副组长。

国家电网特等劳模,袁晓冬是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担任IEC TC8/WG9 低压直流配网工作组召集人、IEC TC8/WG11电能质量工作组成员、IEC Syc LVDC系统组成员。

2005年从东南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毕业,到江苏电力科学研究院工作,踏实认真,一丝不苟,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硕果累累的袁晓冬,用事实证明当初的选择非常正确。

多年来,袁晓冬始终以解决电网实际问题为己任,脚踏实地,扎根现场,助力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攻克多项电网疑难杂症,受到了领导同事和人民群众的高度好评。

在电网、客户、用电设备等多方因素影响下,如何提高电能质量,是当时困扰着许多电气专业人员的一个难题,而且电能质量测试环境恶劣,电能质量分析涉及专业面广,分析量大,算法复杂,熟知情况的人都感叹又累又难。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袁晓冬选择沉下心,勤学精研,国网江苏电科院承担着全省电能质量普测及评估分析工作,刚进单位,袁晓冬就跟着师傅李群全省各地奔波,检测变电站和供电线路,检查和评估大大小小的客户用电环境,不同环境下,如何针对不同特点的变电站和供用电设备,开展电能质量分析?

2010年5月,南京地铁二号线部分设备频繁损坏,地铁技术部门始终找不到根源所在,就拨通了袁晓冬的电话,袁达人,快来帮帮我们吧!

对地铁供电系统进行分析,需要等地铁停运,那段时间,袁晓冬和团队队员们都是晚上11点奔赴地铁电气设备房,研究波形、检查信号、分析幅值。

经过多次实测,比对电能质量波形的细微差别,袁晓冬在一系列瞬变波形中发现了端倪,锁定了“元凶”——一批电压互感器存在质量缺陷。

每天上两次班,经验的积累也比别人快了一倍!从化工行业的谐波污染到冶金行业的闪变波动,从高新园区的生产线到农户的家电,从高铁到光伏,袁晓冬全身心投入电能质量领域,执著专注。

难题更要干出名堂来,作为专业带头人,他带领团队建成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国内规模最大的开放式区域电能质量监测网,实现了冲击性负荷与新能源集中接入地区电能质量评估预警。

长时间的钻研与沉淀,让袁晓冬成为电能质量领域领军人物。他是全国电压电流等级和频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源学会电能质量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城市供电专委会电能质量和电磁兼容学组副组长。

2013年,袁晓冬成为新能源及配网技术室首位主任。“新能源及配网技术室”的定位就是探索科技最前沿、研究技术最精尖,带领这支由5名博士、8名硕士组成,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袁晓冬深感责任重大,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带着大家干出名堂来。

受风的自然特性影响,风力发电机组出力极易波动,甚至经常出现间歇性停止,这是影响大规模风电并网检测、安全运行的世界级难题。江苏风电发展迅速,如何做好技术支撑?成了摆在袁晓冬和他团队面前的一个挑战。

经过一番研究后,袁晓冬找准了发力方向,从机组的反事故措施监督,开展低电压穿越等相关试验,评估风机并网变换器的适应性,测试需风速在10米/秒以上的大风天进行,由于风电场多,袁晓冬和团队兵分两路,不分昼夜开展测试。

团队成员罗珊珊回忆道,一般只有深夜或凌晨的风力才符合测试要求,我们通常都是晚上赶到风电场,然后窝在工程车里等风来!风速大了,就赶紧跑到风机那里去测试。袁主任带着我们有时在彻骨寒风里一站就是一整夜!

袁晓冬带领团队通过对全部陆上风电场进行抽检,对并网风电场进行技术评估,形成了风电场并网运行性能测试报告,为避免风机脱网事故发生,有效提升风电友好并网和电网安全运行水平提供了支撑。

袁晓冬认为,培养创新思维,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这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坐享其成,很多时候,再走半步,结果会超出想象,提倡学习日本的匠人精神,沉下心来把精度做好,只有在长线领域投入更多的科研,企业才能做大做强。




很多会研究根据精神境界把人分为不同的层级,袁晓冬最认可的是愚、智、神三层,知名高校毕业,大多数人都在智这一层,聪明的人在一起,没有使命价值观的指引反而会变愚,希望聪明的人在一起围绕一个使命,可以形成神性,就像全真七子合在一起可以打出天罡北斗阵一样。

国家电网特等劳模,袁晓冬认为企业使命不是心灵鸡汤,是复杂性科学理论证实了的群体合作方法,简单的神经元构成复杂的大脑,简单的鱼行动规则构成了复杂的鱼群,倘若从真正的底层科学逻辑上达到神性将是很伟大的事情。

做科研经常会遇到各种难题,这些年稍微做的好的地方是团队的专注度,希望科研人员在科学层面多一些探索和成就,那些对行业的指导意义将更大,国家也会更加强大。

做科研一定要保持好奇心,时刻提醒自己,要有创新意识,这样就自然会勤,勤则不匮,创新迭代的速度快了,高频打击低频,成功的可能性就大。

归纳法在类似钢铁行业等传统行业比较有效,而对于新兴行业每年变化都会有,去年的电网侧储能有个爆发,谁都预测不到,归纳法会存在误判,而演绎法具备科学精神,值得提倡。

需要静下心来用演绎法推算这个市场是否需要储能,需要思考的是中国现在的用电量有多少、现在有多少的能源之间存在不匹配以及这些不匹配如果转化成储能则能够提高多少效率等,至少要有推理的能力。

如果做行业分析更精确一些,可以看高校在技术上有些点成熟了,比如今年斯坦福哪些技术成熟了,能量密度突破到哪了,从模型到成果到产业化中间间隔了几年,这样就可以用演绎法来推。

袁晓冬善用第一性原理思考问题,不变应对万变,第一性原理指的是用演绎法往前推,找到问题最开始的元起点,而科学的第一性原理是开放,储能要发展,需要更加开放的态度和技术。

袁晓冬长期致力于电能质量分析、新能源和微网专业等研究工作,主要的研究点是在用户侧储能上,站在前沿于小专业里做出大作为,获得不少荣誉称号,给周围和身边的同事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从2017年开始,江苏电科院就承接了国家电网公司总部的科研项目,目的就是把江苏省各个分散的储能项目和资源聚合起来,共同为电网做贡献。

江苏电科院在国内开展了一个源网荷储系统,负荷和储能在电网发生波动时候可以快速进行响应速度可以达到毫秒级;后续的消防工作也在继续研究中;储能装在小的设备里做后备电源的性能研究;还有储能的黑启动研究。

袁晓冬认为储能从本质上来说储能是经济性问题,如果电网发生超级极端的情况,比如电网全部黑了,以前都是用小的电厂和柴油机来带动,现在用储能也可以做这个事情。

亚当斯密在写国富论和道德行操论的时候,就定义了经济学的基调,由于人的社会需求不断的提高,永远处在商品稀缺的状态,那么人类就永远不满足、永远在找平衡点,在这个层面上储能就是经济学问题。

人们现在想的是如何把电平衡,电平衡好就会想能不能做小一点,能量密度做高一点,价格便宜一点,甚至以后有人就把储能做成了艺术品,这一点更加印证了人类的需求永远不会被满足的观点。

做好比较和选择,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不仅要看见那些看得见的东西,还要尽量去看见那些不容易看见的东西,那些需要通过推测才能看得见的东西。

原来社会不接纳储能是因为技术还没成熟到预值,容易被忽略掉,更需要不断的研究,一旦其浮出水面,其根本原因是储能在经济上满足了某一方面的需求,不得不承认整个过程都是经济问题。




国家电网特等劳模,袁晓冬认为新一轮能源变革正蓬勃兴起,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能源变革作为能源发展的基本导向,无论是传统能源企业,还是新型能源企业,都把清洁低碳能源技术作为新的发展机遇。

能源变革的本质和初衷是想要把能源变得清洁,而更加清洁就意味着我们需要用可再生能源,这就涉及到波动性问题,储能是解决波动性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储能和能源变革是密不可分。

电力系统本身是一个即时平衡的系统,这个平衡在没有储能的时候很难达到,能源变革和储能有着必然的关系,智能化以后,储能就具备了一个发挥作用的技术条件。

电源侧储能、电网侧储能、用户侧储能,本质上就是在每个位置上把空间的不平衡进行消除,量变引起质变,在空间上所有的不平衡就会被逐渐的消去,储能有一个充放过程,可以把原来的不平衡抹去。

互联网+能源,必然催生电力行业新模式,移动互联网服务的方式会得到普及,客户与电网双向互动将变为现实,给电网带来技术应用、服务模式、发展理念等方面的变革。

可以参考的是海外市场,经过充分竞争和市场化之后它所呈现的形态稍微接近真实的情况,从很多做海外业务的公司情况来看,产品、市场、商业模式、对电网发挥的作用很大。

如果没有新的颠覆性储能技术出来,电化学储能目前一路走下去的话其实前景光明,而一旦储能本身有颠覆性的技术产生,将进一步加速该趋势的迅猛发展。

分享到: